一种流行的、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的观点认为,文字是由地中海东部的发达文明发明出来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拉丁谚语有云:光明来自东方(从罗马看)。这句谚语原意指基督教的启蒙教化作用,但在19世纪初期却被重新解释为东方世界在文字和哲学发展上的先驱作用。
最早的文字系统是否产生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至今依然存疑。
1962年考古学家在中国华中地区发现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遗址(约公元前7000-5800年)。龟甲和骨笛上刻有的符号可能是早期的文字,并且和很久以后诞生的汉字惊人地相似——比如“目”和“日”。
同样地,温查文明的类似文字的符号也显然比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文字系统更为古老(约公元前5400-4500年)。温查文明在今天的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交接区域,通常被认为是欧洲的早期文明。因为温查文明在多瑙河沿岸,所以Harald Haarmann又称之为多瑙河文明(见视频)。这些符号刻在陶土塑像、泥板和洞穴的柱子上。它们显然是用于祭祀的,因为它们仅仅在相应的地方出现,如祭祀的场所和房子里献祭的地方。这种祭祀用品上的标记是典型的还愿,即以祭品感谢神灵将人从困厄中解救出来。
判断这些符号可能是文字而不是装饰图案的标准有两个:1. 这些符号出现了好几次(否则作为文字使用没有意义)。2. 有一个相对狭小的字符库(否则学习这种文字会非常困难)。
这个认为温查文明祭祀用品上的符号是文字的推论,源自Harald Haarmann(1990#Link!#)。有人批评他的观点说,标准(1)只在约15%的符号身上得到了印证——这大概还要归咎于出土文物的数量太少。另外,这些符号并不用于人际交流而仅仅是给神看的,这一点也令人生疑:为什么温查文明的人非得使用文字和神交流,而不用像洞穴壁画那样的图画符号呢?Haarmann给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答案(见视频):因为多瑙河文明的人们生活在大暴雨的梦魇下,大暴雨迫使他们在从祖先定居的地方迁徙到黑海的沿岸,而这里在约公元前6700年也被大雨所淹没。因此他们希望尽可能精确地熟记和完成宗教仪式,才从可能有歧义的图画发展到含义明确的文字。
在埃及也有这样只给神灵们看的符号:它们刻在方尖石碑的顶端,一个没有人可以读的地方。